0%

Balance of Contradiction

灰色介于黑白之间。

自古华山一条路 VS 条条大道通罗马

很多毕业典礼的致辞者都会给年轻人们很多建议,其中最常见的建议是“做自己”。但罗伯茨法官说,你要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如果你并非足够完美,就必须作出改变。你就不能光想着做自己,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别人说‘做自己’,是希望你抵制按他人意愿随波逐流的冲动。但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可能‘做自己’的,而如果不思考这些,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对某些事情而言,‘just do it’是不错的座右铭,但在你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之前,这个座右铭可不怎么样。”

【新趋势:为什么一些人会过度工作】

人们过度工作、筋疲力尽的倾向,由一系列复杂因素所导致,这些因素包括职业要求、组织以及员工自身。问题的核心是人们的“不安全感”。

首先,一些知识型职业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工作。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负责人对恩普森说,自己一直都在尽可能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本质:不是盛宴,就是饥荒。”恩普森也从500次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模式:知识工作的无形性会导致从业人员产生不安全感,“你如何能让你的客户相信你知道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证明你收取的高额费用是合理的呢?”

接着是组织的要求。一些精英化的专业组织,会实行严格的“上升或退出”的晋升制度,这时同事会变成你的竞争对手。“你如何让你的老板相信你比你最亲密的同事更有价值?专业人士没有机会休息在他们的荣誉上,甚至不可能休息。”

另外,这些组织会有意识地认可和招聘“缺乏安全感的超级成功者”,这些人深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会被它驱动,他们还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和雄心壮志。这类人加入专业组织后,短期内会通过出色的表现来回应内心的“不安全感”。一家咨询公司的主席就认为,自己公司里最擅长建立客户关系的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因为“他们执着于让客户感觉良好,以致会加班加点。客户感受到他们的激情,并对此做出回应。”

虽然精英化专业组织创造的这种文化,加剧了过度工作的趋势,但恩普森发现,她研究的那些专业人士们,认为自己依然拥有自主权,是自己主动选择过度工作的。于是,他们不会责怪组织,只会责怪自己的不足。他们也不会与同事诚实地谈论过度工作的问题,因为同事看上去都应对自如。当这些没有安全感的超级成功者,成为组织的管理层,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复制那个曾帮他们走到今天的制度。

恩普森认为,努力工作很值得,也令人兴奋。但她希望过度工作的人们想想自己是如何生活的,“在你需要或者想要的时候,可以工作超长的时间,但是要有意识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这样做,以达到特定的目标。不要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因为你会忘了如何以任何其他方式工作或者生活。” 对于公司的领导者,恩普森建议,你应该帮助同事充分发挥潜力,但不要加剧和利用他们的不安全感。

不要因为秩序而怠慢正义

作者:章敬平

1983年9月的一天,拍戏之余,在宾馆甩扑克的迟志强,突然见到几个身穿警服的不速之客。当时,迟志强可能算是大陆最当红的影视小生,他拥有众多影迷,风光无限,如日中天。

蹲在完县看守所臭烘烘的监房里,迟志强不知道,他已经陷入“严打”的包围圈。

“严打”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简称,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迟志强被捕的那一年夏天,针对“文革”后日益恶化的治安状况,公安部长给中共中央呈送了一份改善公安装备的报告。时年八十岁的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在北戴河,他接见了公安部长。拿着他们的报告,邓小平逐字逐句地念了一段,而后严肃地问公安部长:为什么不可以组织一次、两次、三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战役?

战役很快打响了。不足两个月,二十四岁的迟志强戴上了手铐,在武警的押运下,回到了南京。依照迟志强自己的说法,他这次栽跟头,缘于一次接待,认识了两个人,后来大家成了朋友。一个司机,一个医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算是时尚青年,对男女关系这个当年非常忌讳的关系,似乎不是特别在意。跟着他们,迟志强很快进入了一个时尚青年的小圈子,伴随着《甜蜜蜜》的旋律跳贴面舞,是这个小圈子热衷的时尚活动。

这事,可能惊扰了某个不喜欢时尚青年的邻居。邻居举报了,说,他们一大堆男男女女,拉着窗帘,跳光屁股舞,乱搞男女关系。

公安局闻讯而至,七八个舞伴,无一漏网。

迟志强当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或许是为了赢得上级的宽恕,他深刻地检讨自己灵魂深处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孰料,真正的上级不但没有宽恕他,还被新闻报道引致的民意绑架了。当记者把他定性为“银幕上的明星,生活中的罪犯”,大家愤怒了,这样的祸害,留着干什么?最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流氓罪判迟志强有期徒刑四年。

后来,迟志强谈起判决书中所说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晚的流氓淫乱活动,哭笑不得。判决书说,他与某司机邀请某女青年乘车兜风,在车内分别与之进行流氓淫乱活动。他说,只是在轿车里坐了一下大腿。换成今天的娱记去采访,和港星们的“艳照门”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今天看来,一群时尚青年,你情我愿的,没有加害者,没有受害者,偏要给人定个流氓罪,多多少少有点冤屈。用几天的法制眼光审视迟志强案,这个问题,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可以受到谴责,却不能蒙受牢狱之灾。然而,“严打”风起云涌之时,这不但是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最高可以判死刑的严重刑事犯罪问题。

今天我们重提迟志强,不是为了否定邓小平,否定“严打”,而是谈谈我们对秩序与正义这两个基本法律价值的认识。

秩序,是我们所追求的法律价值。我们需要法律,是因为社会需要秩序。然而,热爱秩序不能怠慢正义。正义是什么?正义就是罪行相当,罚当其罪,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严打”与生俱来的运动式特征、临时性的色彩,天然与正义相悖。平时不算犯罪的行为,“严打”的时候算犯罪;平时轻判的犯罪,“严打”的时候就重判。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指南针,同样的路,你今天往南指,明天就往北指,路人还敢信你吗?这样的指南针,怎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保证公民在守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样的指南针,不但损害个别正义,也会损害社会正义,反过来损害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秩序。

知识拆迁队 霍佳佳 分享自《皇上走了》,三联书店出版。

罗胖曰:
正义,是一种利益安排上的正当性。
一个社会的正义观念,一旦超过利益的范畴,就容易出问题。
比如,夫妻间有一方出轨,就应该在离婚的时候承担财产分配上的损失。这是正义的实现。
比如,夫妻间有一方出轨,就应该被愤怒的群众指责、鄙视、殴打。这是正义的滥用。
再说白一点吧,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
多捍卫自己的利益,少去评判他人的偏好。

当下中国有哪些反智主义的现象

雷斯林

你不相信教育,有意无意提到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爱因斯坦成绩很差。

你觉得你成绩差只是因为不努力,而你不努力只是因为努力没有意义。

你张口闭口高分低能,你奋力拼搏,也有一片天地;你听说硕士博士也找不到工作,于是你认定读书无用,不如自己未来创业,年薪百万。

你觉得人文学科没有什么好学的。学者耗费数百年研究出来的“民主是好的”和你奶奶口中的“少数服从多数”没什么区别。

你觉得自然学科也没什么好学的。你常常思考理科教育的意义。最后发现,数学知道个加减乘除不就行了,物理有什么好学的,三角函数、复数、微积分统统没有意义。

“这些反正以后买菜也用不到。”

你知道成功的一万种方法,你知道马云说的每一句话。你知道成功和读书没有关系,读书那是穷人思维。

你把智商不如情商重要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虽然你自己也不知道情商究竟是什么。

屠格涅夫、民粹主义、精神分析法……你听到专有名词就烦。你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最直白的白话说清楚。谈起政治就是国家阴谋论,说起经济就是罗斯柴尔德。你解构专家,认为所有的专家不过是一群骗吃骗喝的低能儿。

你听流行音乐,听QQ音乐给你推荐的欧美巨星,哼起歌来摇头晃脑,问起来只知道一句Baby。一问周围人都喜欢,觉得自己品位果然不错。你不相信文艺品位,也不相信有人真的喜欢那些你听都没听过的乐队。

你是男人,你看美女。胸大的,腿长的,腿白的,脸上有好多妆的,向你抛媚眼的。你觉得女人的价值就只在这里,你还觉得天底下所有男人内心最深处都和你想的一样。你觉得天底下所有女人都对你有意思,只是她们矜持,只要你出马,她们通通被人斩落马下。

你刷贴吧,看到有人嫌弃漂亮姑娘不知道王安石是谁,在底下回了句:“管那么多干嘛,给艹十分。”

然后你上知乎,看到这里的人居然不在乎老婆不是处女。于是愤怒地留下这么一行字:“每个男人都有处女情结,你们真的不在意?别装逼了!”

你是女人,你每天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相信女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你生活清闲,却显得忙得像个政治要员,每天要刷6个小时微博,看8个小时星座。你知道所有男人的小伎俩,你知道所有吊住男人的方法。你知道调情,主动,欲擒故纵。你知道小碎花裙子加美颜相机。你也想高跟鞋,红酒,大长腿,但你没有。

你听到稍微长一点的书名就发憷,看着稍微难一点的数学就犯困。约会的男人说到海明威,快睡着的你一下惊醒:“这我知道,那个唱歌的,可帅了。”看到男人不满地皱了眉头,你撇撇嘴,差点脱口而出:“直男癌。”

你心里有一根特别的准绳,专门用来评判他人。夫妻离婚,一定是有人在外偷人。官员升职,一定是花钱贿赂了上级。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突然当了女主角,“你看她双腿分得多开”,你洋洋得意地对别人分析道。

你嘲笑理想,你强调现实。你看到“生活需要诗和远方”破口大骂,然后再奋力自嘲。告诉所有人:“认真你就输了。”

你攻击法官,认为拐卖儿童应该判死刑没有什么错。

你攻击医生,觉得所有医生都是收红包的。宁可用“我有一个朋友体”来支持中医。

你攻击转基因,看不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嘴里说着“你们肯定是骗我的”,你看着某个研究转基因的网友怒斥你们这类人。苦口婆心地劝他:

“你不要一副我们都是醉的你是醒的的态度。我周围比你有才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很谦虚不说话。”

谦虚是你一贯的武器,不谦虚是你扣给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头上的帽子,你觉得你就是主流,装逼是你贴给每一个和你不同的人身上的标签。你就是真理,你就是民意。

而老百姓是不会错的——你对每一个“你”说。每一个你都大声回应着——

“我们是不会错的。”

这已经是一场战争。

你们知道你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人多势众就是你们最坚固的战车。

你们横冲直撞,目中无人。

你们是市场,是时代的宠儿,是客户,是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

谁为你们说话,就奉他为王。谁胆敢阻挡洪流,就轰轰烈烈蹚过去,告诉他,这是市场的力量;告诉他,这就是不接地气的恶果。

这是个滥用“装逼”一词的年代,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大谈特谈接地气的年代,这是个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的年代。

世界由你们组成,整个世界都在研究着你们的习惯。这个世界不再需要英雄,这个世界只需要狂欢。

你们把无知磨成利刃,捅入它的心脏,然后生生地把世界削成了你们想要的样子。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你们会过得很好。

本文由作者 雷斯林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市场像个魔鬼,是因为市场没有充分发育。
推测一下未来几年一定会在中国出现的事情——
1.写字的会挣到大钱。
比如,现在一本小说的版权费用已经可以卖到几千万了。
2.各个玩闹领域也会出现精英阶层和精英规则。
比如,游戏现在叫电子竞技了。
3.顶级富豪的赞助会育成新的市场。
比如,画家村的年轻人们苦熬苦挣,日渐有了盼头。
反智主义在市场的泥潭里打滚。
反智主义也将在市场的升级中烟消云散。

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2016-06-11 李子旸 罗辑思维

在罗振宇和许知远的对话中,他们谈到了理想主义。罗振宇明确表示:“不要做理想主义者。”

可是,即使仅从这个对话来看,罗振宇本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也非常明显,但他偏偏说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这其间的逻辑,恐怕需要整理一番。

1
————————————
“我们这一代人的逆反”

同为七十年代人,我对罗振宇所说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逆反”很熟悉很认同。

我们自幼所受的教育中,有太多高大上的理想和形象,但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高大上纷纷现出原形,原来都是矮小下,甚至是猥琐卑鄙臭不可闻。在此强烈刺激之下,这一代人对高大上、理想等等产生强烈的逆反,倒也正常。

恰逢其时,市场经济和英美传统从实践和思想两方面送来了新资源,逐渐取代了中国社会之前的统制经济和法德俄传统。

大家很有一种恍然大悟感。原来过去我们奉为理想深信不疑的,不过是一些三四流法德俄文人的观念。真正引领世界创造辉煌成就的文明,在这里啊。

2
————————————
就算被骗了一万次

观念上倚靠的墙不断倒塌,那种困惑迷茫无所适从,可能是这代人中的共同感受。

然而,人的思想无可避免地还是要有一个可倚靠的墙——就像你的身体终究在大地上要有立脚点一样。你不可能拒绝所有观念,超然独立。

这个世界的观念,就是由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创造和决定的。你要做的是,认真挑选一个,并东张西望,不断反思和调整。而拒绝所有,坚持自我,实际发生的只会是:你接受了一个未经反思、很可能靠不住的观念。这反倒是迷信。

换句话说,就算被人骗了一万次,你还是得接着去追寻、去相信。你不能指望着靠从此以后什么都不信来避免被骗。

3
———————————————
没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现代人没有信仰。

其实,即使在世俗社会中,在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人那里,都会发现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他们的拼搏奋斗,并不能用财富或者利润去解释。对他们来说,财富和利润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指标——衡量他努力和成功程度的指标。

李嘉诚年逾八十还每天上班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一生不知物质匮乏为何物的比尔·盖茨,是什么动力促使他高居世界首富多年后还像一个创业者那样努力工作?

9·11 当天,强压内心的恐惧,冲进摇摇欲坠的世贸中心大楼的纽约消防队员,是为了奖金吗?

人,作为一种精神动物,永远都有超越个体生命的需要:他不能忍受被一直封闭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可遏止地要在日常生活中追寻超越之道。

中国先民在祭祀仪式中和祖先沟通,实际上就是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传承之中;

士大夫传统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追求,如果不从超越性的精神角度,根本无从理解。

借用周星驰的一句电影台词: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做个理想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

4
———————————————
发达建立在锱铢必较之上

相比法德俄传统,英美传统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现实性”:

国家政制、立法司法、社会治理、市场经营、科学研究、人际关系,处处都渗透着讲究实干、不尚空谈之风。

英国议员则经常在议会中算账,以证明某政策合理或不合理。他们从不讳谈利益。

王小波曾说过:美国是各种手艺人的国家。

现代化和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光大于美国,绝非偶然。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必然建立在无数人勤勤恳恳乃至锱铢必较的努力之上。靠激情,断无可能实现长足的建设。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性,人们经常误以为英美传统是不讲理想只讲实利,这是巨大的误会。实际上,英美人同样也是强烈的理想主义者。

没有理想,英国人怎么可能建成世界上最辽阔、最伟大的帝国?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理想,美国人为何要离开繁荣富庶的欧洲,远渡重洋在荒蛮危险的北美开拓进取?

英美传统的理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理想牢牢地建立在现实之上。

5
———————————————
理想源自琐碎的现实

我们所熟悉的,是拒绝现实、贬低现实甚至反现实的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主义,是凭空构建了一个宏大目标及光辉道路。对这种理想的信奉者来说,要想实现理想,就得毫不客气地打碎、推翻现实。他们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厌恶和不屑,当然也就绝无卷起袖子在现实中努力一番的愿望——其实也没有那种能力。

而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想主义,目标同样宏大,但却源于琐碎平常的现实生活。

他们厌恶空想和狂想,生活中往往循规蹈矩、严格律己,甚至刻板固执。看上去,他们是平庸的市井之人。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却能焕发出灿烂的人性光芒。

在敦刻尔克海滩,面临生死关头,英国士兵仍然队列严整,排队按次序上船。

不列颠空战的废墟中,爱书之人依然能沉浸于阅读之乐。

伦敦地铁遭受恐怖袭击后,市民淡定自若生活依旧。

甚至面对大英帝国的解体,英国人都能保持镇定和尊严。

——看上去是小市民的英国人,其韧性和强硬让自诩为铁与血的纳粹德国都深感震惊自叹不如。

6
————————————
两种理想主义

两种理想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生活在现实中,着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和一个个具体人进行密切长期的合作,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人们才能对现实准确的把握。在这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入理解中,超越性的理想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这种理想,它高于现实,但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指引和激励,并让人能摆脱短期的利害得失,拥有长久的自信和乐观。

相反,如果脱离现实,仅凭想象去构建理想,当这种名为理想实为空想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和阻碍时,他就会从构建的空想中掉落到无力把握的现实之中。他们的情绪,在盲目乐观和悲观绝望之间荡来荡去,就是无法保持冷静和平和。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特点恰恰不是癫狂和躁动,而是面对逆境和困难依然能保持冷静、平和和判断力。而现实中的长期努力,让他具备了足够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他可能会遭遇失败,但他不会怨天尤人。

7
———————————————
市场经济创造了最崇高的理想

市场经济对人类社会重大的意义其实在于,这种体制迫使大量社会成员必须去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必须去和其他社会成员发展和维持真实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满足人们实际的、琐碎无聊的需求来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

利润是奖品,亏损是惩罚。赏罚分明,概不容情。在这种社会中,空想者和妄想者很快会被淘汰或边缘化。

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套经济体制,它是一种巨大的迫使人们始终紧贴现实的社会结构。

在此结构的巨大压力之下,这种社会盛产各种实干家、手艺人。即使是理论家,也绝少书呆气。空想者妄想者更是很难成为社会的主流。

奇妙的是,在无数实干家、手艺人的努力之上,在亿万琐碎、细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中,这个社会反而能创造出人类观念史中最崇高最持久的理想和信念,并培育出健全强大的人格力量。

8
———————————————
在现实中做好每一件事

在对话中,虽然罗振宇说不要做个理想主义者,但他随后对现实努力的充分肯定,就是在推崇那种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他所反对的,所要避免的,是那种空想式的反现实理想主义。可惜,他没有明确说到这个关键点。

在现实中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其实已经带有某种超越性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 李子旸 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商业转载请取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 “ 罗辑思维 ” 。

罗胖曰:

我不接受李子旸的批评。
人本来就是“语词的囚徒”。
在一个可以用“理想主义”绑架人的环境中,最简洁有效的公共话语策略,就是干脆否定这个词汇。
不过,李子旸这篇文章倒是证明了另外一个道理——
理想、互爱、慈悲,只是源于人的本性,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
完全没理想、无爱心、不悲悯,反而极难做到。
只不过,每个人的理想、互爱、慈悲,各有高下而已。

视频: 我们到底该信谁?[罗辑思维]No.182

自己能对别人有什么用,你什么都不做,仅仅是你的存在,你的陪伴,有的时候对亲人来说特别重要
婴儿经常出现肠绞痛。因为吃奶嘛,里面有大量的气泡。而她的肠道发育也不好,所以有的气泡折腾她很疼,所以她就不断的哭闹。初为人母。查书,有人说一种药,叫西甲硅油。吃下去那个气泡就会消掉。但是毕竟不放心,这书上说的,所以我们又请教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小儿科的大夫,这个大夫说话我们就傻了,他说我不建议你吃,因为在医学上没有确定的证据,这个西甲硅油对这个症状有效,你让孩子忍忍到大了,发育全了,她自然就好了,这我就傻了,而且大夫还讲,你现在贸然吃,万一什么时候医学界发现确定性的副作用。那个时候你就后悔莫及,那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深夜,小孩在哪儿闹,我拿着一瓶西甲硅油,那个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她闹的厉害,我说去他的,我就让她吃吧,别让她遭罪。可是一旦她不闹了,我心里又后悔了,万一吃了有副作用怎么办,此情此景其实我们普通人,生活当中大量遇见。你看罗胖也不算没知识的人,我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可是在面对这些问题决策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现代社会一个典型的迷魂阵。就是不知该信谁,即使我们有知识也没有用,有健全的社会求助系统,仍然会把你搞得五迷三道。那怎么办嫩,正好那几天我接待了一个朋友到我家来,万伟刚,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的科学家,当然现在辞职了,要跟罗辑思维合作,在得到APP里开一个他的订阅专栏。叫精英日课,一会儿我在讲,然后我就问他,我说你们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那你说对面我们家罗思思这种情况,我应该相信谁,这个话题问出来之后,万伟刚的回答也让我目瞪口呆,他说,作为科学家,我只能这么回答,
第一可信的是权威科学家,当然最主要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和权威的核心杂志,比如说自然杂志发布的权威论文
第二条,就是相信主流科学家的主流意见,
第三条,在所有这些意见当中,相信那些最新的意见,但是话锋一转
第四条。他说但凡事牵扯到医学,尤其是营养学,你最好就啥都别信,不管什么媒体报道的消息,比如说英国某个团队,最近发现某个东西或药物,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好处,他说你就当娱乐新闻看就好了
我说你这个是不是在颠覆你们科学界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说,我还可以跟你说一句更狠的,如果牵扯到医学和营养学,不仅是报刊杂志上的你不要信,即使他是权威的科学家,甚至是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你也最好忽略它,咱们不说信还是不信,就是忽略它。我说你这话说的有点过分,他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说的,这个叫挨尼迪斯,他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医学界那也是有字号的,2005年的时候,挨尼迪斯发表了两篇论文,对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当然说来也奇怪,从2005年到2010年好像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在医学界没人搭理他,虽然他的这两篇论文被反复引用,但是没有一个医学界的权威人士跳出来说,你这污蔑我们的医学研究。没有,说明什么,说明这两篇论文当中描述的很多事实,在医学界那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这是小圈子里的事情,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主流媒体忽然发现了这两篇论文,然后扑上去大肆报道,那都是响当当的媒体,什么大西洋月刊,用的那个标题很耸动,叫,谎言,无耻的谎言和医学研究,随着什么时代周刊,新闻周刊,都铺上去报道,用的也都是标题党的手法,什么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百分之九十都是错的,等等,那挨尼迪斯到底干了什么,他在2005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其实非常的严谨,是符合学术规范的那种,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论文,简单来说,因为这个故事就是万伟刚告诉我的,简单来说他就是这个意思,他把人类从1990年到2003年这十几年间,发表在国际顶尖的临床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挑其中最好最好的组成了一个小池子,一共四十九篇,那什么叫最好最好
,就是被医学界引用达一千次以上的,这就叫最好的论文,不多嘛,只有四十九篇,但是你仔细分析这四十九篇,发现其中有四十五篇宣称发现了,某种药物或者疗法对某种病有用,医学杂志嘛,这是基本的责任,但是他发现,只有34篇被验证过,其他的,你说大家就开始引用,没有人去验证,那你对不对我怎么知道呢,好,我们在看呗验证过得34篇,其中有七篇已经被后来的验证明确证明是错误的,或者说你原来得出的那个方法结果无法再实验室重复,那还有七篇被证明是夸大的,这说明什么,就是整个医学界忙了这么十几年,最顶级大家公认的医学成果,49篇里面只有二十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有的要么就是没经过考验,要么就是被考验淘汰了,那挨尼迪斯说,最顶级的东西都这样,那普通的那些医学研究,那些车载斗量叠床架屋的医学论文,可信性在哪儿呢,于是他又换了个研究角度,就是找了一个特定的医学领域,那个领域我们也就不讲了,在这个领域里面找了近些年发表的主流的论文,论文是77篇其中的出来的结论是432个,但是发现被验证,重复验证两次证明有效的,你猜有多少个,一个,肆佰叁拾贰分之亿,那剩下来的呢,要么就是没有被验证,要么只是被验证了一次,就是没有被重复验证,所以挨尼迪斯就得出来了,说医学是科学吗?我们忙了半天,忙什么呢,所谓的医学结论到底可信不可信呢,我作为一个医学家,我觉得现在出大问题了,挨尼迪斯都这么看,我们老百姓怎么办,比如说在这一轮的,就是过去这十几年,对现在医学研究方法质疑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我们觉得非常熟悉的结论已经被颠覆掉了,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吃大蒜可以降低胆固醇,女性经常检查自己的乳房,可以预防乳房癌,在比如说,就是打感冒育苗可以防治流感,其实后来发现都没有非常确定的把握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至压根就是错的,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可是我们老百姓没办法分辨,为什么,不信你现在不管是百度,还是你有本事打开谷歌中文版,你搜一下,你会发现第一页上大夫们,医院们,医学网站们,都是在告诉你,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你让我们老百姓何去何从,这就让我有一些联想,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或者我读书当中也有一些来自医学界的人,打个比方,冯唐,著名的作家,大家知道,他原来是协和医院的科班出身,花了三年时间在基因这个层面去研究一种病,叫卵巢癌,但是研究来研究区冯唐觉得自己就是在一个迷宫里打转转,用了那么多方法,采集了那么多的数据,但是没有用,根本找不到突破的方向,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卵巢癌的患者生命就从自己眼前死去,所以冯唐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就是写给希波克拉底的信,他说我为什么不在当医生,其中有一条,被舆论忽略的一条,就是医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而且它这里还引用了,医学小圈子里经常讲的一句话,说医学的作用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啥意思,就是医学的知识大厦看起来非常高大。但是它的实际作用其实就是安慰剂和缓解剂。医生很少能够治愈一项病的,你别看你跑一趟医院,然后病就好了,绝大数情况下都是你的身体的自愈功能在发挥作用,你看,这是对医学的价值极端悲观的一种观点。听到这里我就和万伟刚讨论,我说我曾经有一期节目黑过中医,那我总不能再黑人家西医把,说所有的大夫不管中医西医,科学的非科学的方法都没用,这也对世界太悲观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普通的人,我们不是经常搞医学的人,我们总该有一种治疗自己身体的方法吧,什么样的知识该信,什么样的知识不该信呢,如果我们在节目里跟公众讲这么一套理论的话,那不是把大家的思想搞乱了吗?万伟刚回答是这样的,他说不乱啊,不是医学的错,也不是科学的错,是公众对于科学和医学的理解本身错了,所以你要想搞清楚老百姓应该信什么,就是重新正本清源,搞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
科学他不是一系列正确的结论,或者说真理,科学是人类无线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法,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知识成长的最靠谱的路径,经此而已,你要说什么东西正确,科学不见得关心,科学关系的是它的反面,什么东西只有当它可以被证明为不正确的时候,也就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时候,科学才会研究他,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要是说世界上有个上帝,其实科学不跟你抬杠的,你别觉得科学和宗教一定顶着干的,科学觉得这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句话不可证伪嘛。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上地,太阳系有没有,太阳系找不到,银河系有没有呢,宇宙之外有没有上地呢,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上帝,这叫不具备可证伪性。所以科学家拱拱手,你叫非科学,我没说你不科学,非科学,我不关心,那科学关心的是什么,举个例子,有个结论可能很不靠谱,比如说去雍和宫上香拜佛,第二个月就涨工资,这个结论恰恰是科学要研究的结论,为啥,因为很简单就给它证伪,你调查一些人嘛。第二个月是不是拜完佛之后就涨工资,很容易判断是还是非,你看,这就叫科学的可证伪性,所以我在和万伟刚交流的时候我就问他,你说公众科学的误解,是不是指的这个可证伪性呢,万伟刚说,你说的也对,但是未达究竟,公众对科学的误解主要是不理解科学的气质,你看,科学也有气质,万伟刚主要是两点,

第一,科学的傲慢和冷漠,第二是科学的封闭性,

科学的傲慢和冷漠,我们小时候在看科普故事的时候就经常能够遇到,比如说爱因斯坦,我们以前节目讲过,他研究出来广义相对论,发表论文之后,其实国际物理学界是不认的,那些老头,那些学阀,即使后来大家觉得,不给爱因斯坦一个诺贝尔奖已经不好意思了。但是给他发奖的理由都不是广义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你看它这研究的一生,至少前半生是被那些傲慢和冷漠的学阀,打压的前半身,在比如说我们在办刊上,看到的那个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谢赫特曼,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另外一种晶体的方式,叫准晶体,具体科学我也不太懂,总而言之,他研究或者说发现准晶体,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事,但是搞来搞去,一直到2011年才把这个大奖发给他,为什么,主流科学家对他经常是,用傲慢和冷漠各种打击,各种证明,不信,换实验工具,换实验方法,必须反复验证等等,反正拖了几十年才承认,这让我想起来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讲的一段话,他说主流相声界我原来只是打算进去给他们当一条狗,结果他们不要我,怕我咬他们,给我撵出来了,结果活活的吧我逼成了一条龙,这话我们作为郭德纲老师的粉丝,听着真实解气,对,我们媒体或者说公众就喜欢这样的故事,我们喜欢听见一个少年胸怀绝学,结果被江湖的恶势力各种打压欺负,不得伸展,结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步步登高,终于有一天云开雾散,功成名就,多好的故事原型,对科学界大量提供这样的故事,到底谁对谁错呢,郭德纲老师教艺术界,跟我们说的科学是两回事,在科学界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克林顿政府有一个副总统叫戈尔,后来跟布什布什竞选失败了吗?然后他就去宣传,叫防治地球变暖,他拍了一个著名的纪律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个纪录片一开头,因为是个演讲的形式,一开头就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很聪明,有一次在课堂上居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构想,小孩子说老师老师,你看非洲这个地方的样子,和南美洲这个地方的样子是不是很合拍,他们原来是不是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科学发现,老师说胡说八道什么,无稽之谈。就给他吓止了,后来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同学变成了一个瘾君子,吸毒,人生堕落了,而那个老师呢,后来平步青云,居然变成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戈尔讲这个故事当然一方面是埋汰布什了,一方面就像告诉我们,你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这样少数人手里的,这个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可是这个事我们要反过来想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被科学界接受的,你看,他的提出者叫魏格纳,正是提出这套学说是1912可是你别觉得魏格纳就像我们听到科普知识讲的只是看地图的时候找到了灵感,说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拼起来不一样嘛,那哪叫科学呢,魏格纳那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所以他提出很多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你看原来我们假设它在一起的大陆板块,你看他们的古生物的化石是如此类似,他们的岩石结构是如此类似,在比如说南极怎么可能有煤呢,它不可能长出植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南极原来不在这儿,是偏移过去的嘛。所以他提出这么多证据之后,主流科学界还是把他当做无稽之谈,是一个笑话,不肯承认,因为主流科学界提出了很多问题,好,你说漂移过来的,请问漂移的动力是什么,漂移的机制是什么,你能回答吗?魏格纳也回答,但是大家就是不接受,这就是科学的傲慢和冷漠,当然了,后来这些问题逐步有了一些新的答案,比如说大家发现原来火山和地震能够提供这种动力,在比如说海洋海底的那个岩石比大陆上的岩石要年轻,这就有了移动的这样的一个机制,后来主流科学界慢慢的才接受了大陆漂移学说,但是请注意,直到今天,大陆漂移学说都不是什么已经验证的真理,它只是科学界主流觉得可以认这个假说而已,但是仅仅是这个认,也是在魏格纳死后才实现的,魏格纳1930年就死了,这就是一个科学悲剧。那你说到底怪谁呢,我们就必须回到科学的本质,我们刚才讲科学是什么,是人类目前为止只是生长最靠谱的一个路径,如果科学不冷漠,不粗暴,不傲慢,挺好,讲的挺好。你看这个小孩多聪明啊,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继续努力,请问,对于人类知识生长有什么好处呢,科学界知识当了一回人际关系当中的好好先生,他并没有推动人类知识成长,如果要推动成长,他就必须是苛刻的,其实想到这儿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那位苛刻的说小孩是无稽之谈的那个老师后来当了不是政府的科学顾问,假设你是总统,你需要什么样的科学顾问,如果这个顾问说,今天好多不靠谱的学说都提出来,我觉得也都有点道理,你需要这样一个顾问吗?你当然需要一个非常粗暴的知道现在人类的确定的知识边界在哪儿,对所有新出现的东西抱有一种傲慢,冷漠甚至是粗暴态度告诉总统,这事不靠谱,这事没有被验证,当然这样的人才能当总统科学顾问,你当总统,你也只需要这样的科学顾问,这些年中国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比如说美国发现了引力波,然后又一个东北的工人叫果英森。他曾经在一次电视节目当中提到过引力波,结果现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张绍刚,要依我说也就是对人家郭英森缺那么一点点耐心,但是观众和公众都玻璃心碎了一地,有一阵子微信里面有篇文章刷屏,说张绍刚你欠人家郭英森一个道歉,欠什么道歉,如果谈别的问题犹有可说,如果谈的是科学问题,张朝刚的态度已经很好了,我们换一个场景,你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说一个男孩追一个女神,你说我真的是爱她,我也发誓一辈子对她好,你看我手里还拿着玫瑰花,家里也有车有房,我往地下一跪,你还不答应我吗?人家女神为什么就一定要搭理你呢,给你个冷脸不也很正常吗?为什么,因为在进化史上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在婚姻这件事情上付出的代价极不对等的,女人结婚养育孩子,那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体能和时间,而男人呢,只需要贡献一个精子,一个精子在一次射精当中,我看过一个数字,说他所耗费的能量仅仅是放一个屁的五百万分之一,那你说女性在这件事上她能不谨慎吗?你有房有车有态度,有玫瑰能跪下,算什么,必须是我判断我这辈子交给你有足够的安全感,我才会给你好脸,所有的女性都懂这个道理吧,科学是一样,他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而科学的使命只有一个,就是推动人类知识的切实的进步,你说你有道理,你来说服我,凭什么你往地下一跪,我就必须给你好脸,我哪有那个闲工夫,所以科学的气质说不好听的,就叫冷漠和傲慢,如果说好听的,就叫女神范儿,这是科学的一个气质,
万伟刚还跟我讲科学的另外一个气质,就叫排外和闭塞,我们一般都觉得,你科学不是追求真理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是真理,你都应该大楷大门,不对,科学界的道理是别无分店,只此一家,如果不是在我的逻辑脉络上长出来的,你就什么都不是,我也不批判你,但是你肯定不是科学,这个道理我们先说个其他的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一些土著都在讲,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你没发现美洲之前,美洲没有原住民吗?什么玛雅人,印第安人,不都在吗?你这个发现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西方中心主义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因为人类文明的主流,我们现在必须承认,它是由西方文明发展来的,西方文明什么时候发现你,你接入了这跟逻辑主干,你才算是被发现,要不然,你是一个文明孤岛,你什么都不是,对,我们不是说打这个官司,我们只是说明科学的态度,比如说中医,是,你黄帝内经,历史非常悠久,然后什么各种各样的疗法非常辉煌灿烂,那是你,你不是科学,想进入科学怎么办,证明给我看,对吧,你讲的经脉,讲的气,可不可以用实验把它呈现出来,你讲的诊脉,可不可以电子化,机械化,你讲的阴阳可不可以用数字公式来表达,你所用的中药,可不可以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来检验,如果可以验证,好,那你对接到我的主脉络上,我就承认你,你是科学,否则你跟我是两回事,你可以在文明,文化,博物馆所有地方存在,但是你不是科学,这就是科学的一个基础态度,我们微信公众号里面曾经发过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就讲过科学就是这样,任何一个科学家,你如果发表赢实验成果,其实意味着什么,就是你向所有同行昭告,来,我说了一个观点,请来攻击我,或者说善意的青睐验证我,所以一个科学家他必须做很多事情,他不能说我发布了一个真理,而是要老老实实告诉所有人,我是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这个结论,然后我要把这些写在论文里,如果太繁复写不下,那科学家就有义务来回答同行的质询,要把这些数字告诉大家,以便让他们去分头验证你的结论是不是对的,那有些科学发现是牵扯到商业机密的,那怎么办,如果你想获得科学界的认可,只有一个办法,向同行公布,哪怕你跟同行说,对不起,我这儿有商业秘密,能不能签个保密协议,你不要对外说呢,这个允许,但是不公布,科学就不认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科学界在这个时代,他是面临着名和利之间的痛苦选择的,比如说智能时代这本书的作者吴军老师,在那篇文章里就讲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顶级的医学院,叫霍普金斯医学院,这里面有两个科学界,就发现了一种叫内切酶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把分子机别水平上的剪刀,可以用于前剪辑基因,那他发明出来之后,其实就面对两个选择,要么我申请专利,有人测算过,如果这两个人申请专利之后,他们可能是今天的世界首富,因为全人类研究什么基因,生物工程,都需要这个技术,卖给你就是了,马上就富可敌国,可是这两个人没有这么办,而是把研究结果给公布了,为啥,要得诺贝尔奖嘛,如果你申请专利,把这个技术保密,那没准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科学家,在其他的实验室里就业发现了这个东西,人家率先公布,那诺贝尔奖可就认人家,所以这两个科学家说算了,钱不挣了,我要当诺贝尔奖获得者,你看,这就是在名和利之间必须要做选择,而背后的机理是什么,科学是一个非常闭塞和排外的系统,你要不对接到我认可的这个支脉上,你什么都不是,所以科学不是真理的草原,到处盛开鲜艳的花朵,不是,科学是一个老枝攀藤的树木,你必须从这个跟上开始长,开枝散叶,每一步都是在这个支脉上,所以吴军老师跟大家讲,说中国很多科学家就不会写论文,标准的科学论文是什么样,就一部分,你先的做文献综述,就是前人已经做到哪一步了,我就是哪儿长出来的,这叫N+1模式,别人做了很多,我只是往前拱了一小步,所以论文的第一部分,必须把前人的文献做一个综述,然后说我在这基础上发现了什么,那结尾要还要留下,在我这个基础上,别人才能怎么长,这才是一个靠谱的科学论文,所以科学论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那不就是八股文吗?遏制人的创造力,对不起,科学不认其他的奇思妙想,它只认这个老树上发出来的新花。明白了这一点我就会理解,为什么科学家经常喜欢搞小圈子,就是排外和封闭的小挫人,如果你经常发表论文,你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你学术会议上经常能看到你的样子,你和主流科学家互动还经常引用论文,OK你就是圈内人,如果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的名字,你声称发表了一项科技成果,那大家对不起,看待你的眼神就要苛刻的多,比如说着两年中国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河北科技大学有一个副教授叫韩春雨,他声称自己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当时我记得国内媒体欢呼雀跃,为国人争光,但是同行的科学家发现,我验证不了这个结果,于是国际学术圈马上声音就出来了,你是不是学术造假,你看这个话就很不善意,领头的质疑者就是那个方舟子,那今天我们这个节目,是没有能力判断他到底是不是学术造假,但是你是不是圈内人,对这件事情的发酵和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同样是这个领域,也同样是华人科学家,还有一位叫张峰,张峰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其中一个被评为2013年人类科技进步只首,是自然杂志评定的,那自然是圈内人,如果同样的成果是张峰教授发布的,即使最后被证明也是错的,但是大家验证时候那个重视,以及职责起来那个态度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当然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说,科学家这群体好不阳光,像一堆耗子一样躲在社会的角落里,搞什么搞嘛,这个太不阳光,对不起,科学家不接受这个指责,为什么,因为科学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伟大,他们只有一项核心使命,我们前面讲,就是小心翼翼的护持一个火种,确保人类知识扎扎实实的进步,万伟刚还跟我讲,说如果你倒退二三百年,有人孤立的做出使命科技发明,那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树长到今天的样子了,如果有一个人声称在物理学界有一项新发明,而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你放心,这人一定不靠谱,基本上这就可以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好了,刚才我们讲的是科学的两个气质,

第一叫傲慢和冷漠, 第二叫封闭和排外,

那有没有问题呢,没有问题,科学从来是这样运行的,那为什么现在觉得有问题了,是现在的舆论环境不一样了,传播和信息环境不一样了,大家想,我们前面提到的哪位挨尼迪斯,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指责现在科学研究绝大多数结论不靠谱,这个事实是对的,这就是科学的常态,科学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研究结论不靠谱,这株树上到处在发芽,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芽最后能开花,能结果,剩下的因为不被验证或是验证错误就死掉了,科学从来都是这样,牛顿一生发表的所有成果都是对的,爱因斯坦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科学从来不保证这个,对吧,所以错误是对大多数,这是科学的常态好不好,那责任在谁呢,当然就是现在的媒体,任何一个科学家实验室发表一个成果,媒体不管,他觉得科学就是正确,于是敲锣打鼓,捷报频传,向老百姓宣传,你看科学家又发明什么了,借助民间商业力量,尤其在医学上,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莆田系,对不对,任何一项成果发布出来,他们马上听风是雨,马上把它转化为商业利润,向老百姓收钱去了,而科学吧它证伪之后,其实整个社会我们都没有一个机制来,就像我们前面讲的,维生素E是不是治疗冠心病,在医学界早就已经证伪了,但是你现在去搜,到处还是这个说法,而且很多正规的医疗网站也是这个说法,所以科学原来是一个非常安静的闭塞的,你也可以称之为傲慢的,不讲人情的一个安静的小乐园,现在是媒体打扰了科学的安静,而不是科学本身出了问题,当然了,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用,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处境就是很多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科学这个东西他原来仅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部分,这里面的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规矩,去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这来毫无问题吧,这是一个宁静的花园,但是对不起,互联网时代来了,媒体的声音越发遭砸,这份宁静就必然被打破,当然了,科学受影响的层级也不太一样,比如说最底层的数学,那是一个完全靠逻辑推导构成的世界,所以完全不收影响,在往上,物理,化学,电子工程,因为他研究的客观世界,虽然复杂度提高,也有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但是科学嘛,高冷范儿,女神范儿嘛,所以不搭理他,也就不搭理了,但是如果科学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呢,比如说研究人体医学,人体这玩意可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个存在,它受到质疑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发的严重,那如果更发杂,比如说人类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这些东西,科学能不能运用进去,现在都已经存疑,你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在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领域,因为科学觉得这是我的领地,但是媒体觉得,我凭什么就不还能插几嘴,我也懂一些好不好,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关于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的争论,转基因和中医这号称是中国朋友圈里两大撕逼话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就是我们老百姓该信谁,按照传统的说法,我在节目里也多次讲过,我就相信科学家的说法,怎么了,这是人类确定性知识的最靠谱的来源,但是老百姓说,对科学界是这么说,比如说2016年有110位诺贝尔获得者,联名写公开信,说你们那些绿色和平组织,在也不要阻挠转基因食品的研发了,尤其是黄金大米,救人无数,你们很愚昧,但是老百姓说,科学界是这么说,但是还有别的人呢,比如说中国的崔永元,那也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就说转基因食品不能吃,你说我该听谁的,这是一, 更重要的一句话,老百姓说,你们科学家说的都是对的吗?我们前面讲,科学从来不保证自己说的是对的,那老百姓说,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就不吃,所以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因为他涉及到人体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科学的权威性正在发生动摇,你还别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好像仅仅是我们该信谁的问题,不对,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今天遇到的一个大挑战,此话怎讲,我们看看整个生物演化历史,你看那些低等生物,它生出孩子来用教育吗?根本父母就不管对吧,一只青蛙,生出来那么多蝌蚪,小蝌蚪不用找妈妈,那昆虫,细菌更别说了,但是到了高等的动物,比如说高等的哺乳动物,那亲代子代往往就要教育一番,带他一段,到人类呢,因为知识总量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你看我们人类现在好可怜,五六岁开始上学,很多父母还得逼着孩子更早的什么学前班,对吧,然后上学,一直上到你要是把博士后读完,三十多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他为了消化我们的知识总量,他工作的时间比上学受教育的时间还要短,那我刚才描述的这个过程说明什么,就是人类面对越来越大的知识负担,那怎么办,总有一天知识的总量积累到我们没有办法,甚至是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在任何一个小点上爬到高峰,那怎么办,人类又办法,这就叫科技黑箱,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名词,我觉得很有解释力,你看,我们今天用一部手机,我们需要知道里面怎么造的吗?别说我们不知道,造壳的人不知道摄像头怎么造的。造摄像头的不知道那个芯片是怎么造的,所有的部件就是一个一个的黑箱,我们根本没必要知道里面是个什么东西,拿来用就好嘛,那这就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他人对专门搞这个玩意儿的人要有一份信任,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逻辑,我经常讲,我们上飞机,我们只需要信任航空公司就可以了,买一张飞机票登机,我们不必在去验证这个驾驶员到底有没有飞行执照,我们必须相信航空公司已经把这一点搞定了,所以整个现代社就是到处是黑箱,它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信任专业人员,但是回到我们刚才讲的医学,像转基因食品整个领域,专业人员居然不可信了,你让我们老百姓怎么办,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这是人类文明受到的一大挑战,把话说到这儿,好像就已经说到了绝路,我也把这个问题想万伟刚先生提出来,我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万伟刚说,有办法,只不过需要我们的认知模式发生一次升级,到一个更高级的状态,那这个高级状态,其实可以用一个数学定理来描述,叫贝叶斯定理,我说你这不是欺负人嘛?我是个文科生,文傻,你看数学公式马上就晕,后来果然跟他聊完了之后,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大量的材料,才模模糊糊的知道什么叫贝叶斯定理,所以下面是一个文科生对一个数学公式的转述和理解,我不接受专业数学人员对我的字词和用句的挑剔,那个贝叶斯这个人是十八世纪的一个英国人,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个神父,是神职人员,业余数学家,但是别看他业余,他在数学的概率论的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啥叫贝叶斯定理呢,其实就是主观概率,我们知道的概率一般都是客观的概率,比如说一个箱子,里面一百个球,一半是黑球,一半是白球,现在把箱子盖上,你从里面摸球,摸一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傻子都知道,百分之五十的概率,这叫客观概率,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多很多时候,或者说绝大部分时候,信息是不完备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外界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那里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球,所以问题现在换了,变成一个箱子,里面一百个球,鬼都不知道是多少白球,多少个黑球,请问你从里面摸一个球出来,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那你说我当然不知道,但是人类探求世界可不就是这样吗?那怎么办,贝叶斯定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叫主观概率,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先猜,先猜比如说百分之五十概率是白球,好,那先摸一个出来,如果发现果然是白球,那就说明这里面是白球的概率提高了,所以你把百分之五十往上提一点,比如说提到百分之五十五,在摸一个,还是白球,说明这个概率进一步提高,在提到百分之六十,在摸一个黑球,好,可能没有百分之六十那么高,降一点,对啊,贝叶斯定理就是这么个东西,就是出现的事件对于原来你评估的概率的影响,然后随时调整你的结果,贝叶斯定理就是计算这个结果的,贝叶斯定理你别看它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其实它蕴含的思想及其高深和复杂,现在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算法上,贝叶斯定理的用处非常非常大,比如说反垃圾邮件,其实就是贝叶斯定理给算出来的,在比如说现在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的算法,那个底层就是贝叶斯定理如果你对他感兴趣,我推荐你看,我们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订阅专栏,叫卓老板聊科技,里面专门用了几期节目谈这个问题,把很多机理解释的非常详细,那这个贝叶斯定理对我们的认知升级有啥用,万伟刚说,你首先得重新理解一个词,叫什么叫相近,我们过去觉得这事我信,或者说我不信,这就是个态度问题,万伟刚说不对,态度问题仅仅用于抬杠,比如说法微博,发评论,写文章,说我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然后说一套道理,真正信和不信的含义是什么,我要把他转化为我的认知,然后用于我的决策,你一旦从这个角度上在来理解信和不信这个词,马上这个世界就会发生一个变化,什么,就是对任何事你都是在百分百的信和百分之白不信之间是取一个中间值,说白了,就是一个主观概率问题, 正是这个点上跟贝叶斯定理连起来了,在举个例子,比如说过去我小时候听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明天晴天,后天就改了,说明天的降雨概率是多少,你看,只要牵扯到现实世界,没有人有把握告诉你什么一定是怎样,总是一个概率问题,举个例子说,大家都知道我的态度,我是不信中医的,但是你说百分之百不信吗?什么叫百分之百不信,就是得了绝症。别人说,你看这个偏方给你弄来了,你看那么多人都被这个偏方治好了,你是不是吃呢,你说不吃,我宁愿死我都不吃,中医肯定是骗人的,这叫百分之百的不信,恕我直言,我做不到,又一次我录像之前嗓子发炎,说不出话,马上就要录像,你说多着急,所以我什么胖大海,什么金嗓子喉宝,一通招呼,我管它是不是中医,急了什么药都吃,所以有些反对中医的人,我瑞然基本是这个态度,有的反对中医的人就是看谁上街买了一包板蓝根,恨不得立即把人打死,那叫鹰派科普,我不是那种人,所以你说我对中医是百分之百不信,不是,那我信中医的程度是多少呢,我自己想了想,大楷百分之五把,如果遇到很极端的情况,比如说性命攸关的时候,我也许会吃中药,好所以你看,人类在现实的决策当中,它不是非黑即白的,那怎么办,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在举个例子,前面我们讲到雍和宫上香拜佛,然后就能走大运,这个几率到底是多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信哥百分之十五,那他的行为方式是什么,就是如果我正好路过雍和宫,而且我现在正好有空,那进去拜个佛把,没准儿走个好运呢,百分之十五的人是这个行为模式,可是你说我信佛走好运,我信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那即是我在海南岛住,为了行好运,我也应该买一张飞机票,飞到北京来进雍和宫拜佛,对吧,所以你看,我们绝大部分人在信和不信之间,其实在找一个概率的主观数值,那怎么利用贝叶斯定理,就很简单了,每一个新事实出现之后,我就调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比如说,我对拜佛走好运这件事现在是百分之五十,那如果我身边有人拜佛,果然第二天涨工资了,那就把它调整一下,调到百分之五十一,当有更多信息传来的时候,在往上调一下,你看,这种思维模式为什么是一种高级思维模式,它有两个特征,第一,叫听劝,我这人不执着,随着新事实的出现,我愿意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是第一,第二,我绝不听风是雨,一看隔壁老王居然拜佛,第二天涨工资了,秦家荡产去拜佛,这叫听风是雨,我们也不这样,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即听劝,又稳重,那这不久是古人讲的贤达人士,真实圣贤也不过如此,开张圣听嘛,对吧,所以万伟刚讲的认知的高级模式,就是贝叶斯定理这种听人劝,吃饱饭,但是又补听风就是雨的态度,好最后总结一下,贝叶斯定理到底教给我们什么,它看起来就是个数学公式,而它背后蕴含一项非常伟大的原则,那就是我们的观点,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你听起来很简单吧,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认知陷在两个大坑里面的,

第一个坑就是,他会把自己身边观察到的事实,也就是世界的一个局部一个特征,当做整个世界来认知,比如说有些人信中医,甭管你怎么跟他争论,他最后就会说,我不管你那一套,反正我小时候我家那个亲戚得了绝症后来是靠中医治好的,所以我就信中医,你看这不就把特列当做普遍规律吗?但是坑不止这一个,还有一个,包括我刚才讲的鹰派科普不信中医的那些人,只要写在书上了,科学家从实验室里拿出来的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上,它就一定是对的,你怎么知道他就一定是对的,你不觉得这就像教条主义吗?所以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一个更加通权达变得思维方式,我在强调一遍,那就是我们的观点,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

万伟刚在中国发的文章,出的书越来越多,发现我的真实兴趣是写作,所以最近他辞职了,不当科学家,要当一个专业的写作者,那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怎么会放过合作机会呢,于是扑上去谈,能不能在罗辑思维开发的那个,得到APP一起打造一档付费的订阅专栏呢,谈来谈去,我们弹出一个定位,那就是万伟刚先生和他的家庭继续生活在美国,但是你承担一个责任,就是为中国世界的用户,密切追踪西方主流精英最新的思想,什么思想,就是但凡对我们普通人认知升级,思维升级,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思想,你都要追踪,我们不管这个思想是来自于科技界,哲学界,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不管,也不管他的载体是一本书,一篇论文,还是一次名人演讲,但凡看到这样的思想火花,对中文世界的人有用,你就要分享过来,但是请注意,他不是翻译,二十转述,也就是这些思维工具,思维升级,你一旦觉得有价值,请你自己先消化,然后加上你知道的其他事实,触类旁通之后,在转述给我们,结果结果并不是翻译,而是一篇一篇他自己亲笔所写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我还提出一个非分的要求,就是在订阅的这一年里,能不能做到小日更呢,就是每周一到五,每天一篇,这样的要求对别人我也不敢提,因为工作负担实在太重,但是万伟刚这个人不仅文章写的好,他是我见过阅读速度,记笔记的速度,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人,所以我就把这个要求提了,他也答应了,这样的一个专栏,全年订阅199元,也就是每天花大楷五毛钱,就包养这么一个在美国帮你追踪这样思想然后你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分享给你,那这个栏目的题目我们两商定,叫精英日课,每一个对自己搞看一眼的人,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精英也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人,你都值得拥有,当然这日课的意思,不是说给你上课,二十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做功课,

甭管你信什么,如果你信的很简单,你都完了,为啥,因为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战胜复杂的绝对不可能是简单,只有用复杂才能对抗复杂。

网络把我们变傻了吗?


辉格

2008年,尼古拉斯·卡尔发表文章“谷歌把我们变傻了?”,告诫世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泛滥,正在剥夺我们的专注力,变得浮躁而浅薄,不再有深入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逐渐丧失记忆力,最终将变成信息技术的奴隶;此文轰动一时,2010年作者又将其观点扩充为一本书《浅薄》,并以此赢得2011年普利策奖。

也常听媒体从业者说,微博时代,阅读碎片化了,媒体快餐化了,没人看书了,写长文章没意义了;然而,这些耸人听闻的哀叹毫无事实依据,就在卡尔文章发表之后的四年里,尽管手持终端迅猛普及,网络媒体渗透率不断提高,但图书出版、销售和阅读量也在快速增长,美国图书销量增长了14%,读者对长内容的热情并未消减。

诚然,对于个人,卡尔的告诫是有益的,过于丰富的信息源确实容易让人分心,也可能占用过多时间;但人是善于调整适应的动物,每个人反应也不同,新媒体的总体效果,远非个别观察和体验所能把握;实际上,传播介质的每次重大革新,总会引来像卡尔这样貌似深刻的警世之语,却无不在事实面前化为其自身浅薄和缺乏想象力的证据。

出现此类认知偏差,是因为这些观察者只盯着某个局部,缺乏系统性视野和统计头脑;常有人说50年代的小学生毕业生如何写得一手好字,算得一手好账,他没意识到,这只是说明,那时最有天份最好学的孩子也只有机会读到小学;那些哀叹电视挤掉了图书的人也没意识到,今天整天沉迷于电视的人,若没电视,八成是在搓麻将,蹲在墙根晒太阳,或围着火炉子搓手。

新媒体确实产生了大量肤浅和碎片化的信息,但不是因为它挤掉了长篇深度内容,而是因为它成倍扩大了受众面,要满足这么多受众,其多数内容必定是肤浅和碎片化的,基于人类的认知局限,深度阅读只能是也从来都是少数人在少数时候能够且愿意做的事情;没有新媒体,或许有些人会多翻几本书,但那未必是深度阅读,因为不是所有被钉进书籍里的都是深度内容。

图书业的规模经济对篇幅有特定要求,无论一个主题的适当篇幅是多少,要出版就得迎合这个要求,太短的拼凑成文集,太长的切割为多卷;顾炎武《日知录》煌煌32卷,其内容之碎片化与微博无异,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才六万多字,全部组织在一句话里,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不足百页,但通篇只谈论一个主题,两者的深度和对阅读专注性的要求,皆非普通长卷所能比;新媒体只是解除了对篇幅的无谓束缚而已。

很多人大概想象不到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让阅读达到何等深度,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你可以在一晚上读几十条维基,做上百次搜索,下载查阅十几篇论文,核实几十个数据来源,在过去,即便你能利用最好的图书馆,类似过程也要几周时间,只有专业研究者才会去做,而在今天,只要有足够好奇心和专注力,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如此深度的阅读。

很可能,在篇幅束缚解除之后,媒体市场会发生这样的分化:鸡汤手和段子手们在新媒体中找到更有利生态位之后,将退出图书市场,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不读书了,书籍本来就不是鸡汤和段子的好容器,原先只是没有其他选择才用,而这一变化根本不会减少深度阅读,因为鸡汤书和段子书再厚不会有什么深度。

从印刷术、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网,新型传播媒介始终在拓展大众的信息来源,开阔其眼界,让他们认识到生活还有更多可能性,从来没有人因为信息来源更多而变得更愚蠢、更不自由,只有一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才会像比皇帝还着急的太监,每次都跳出来惊呼太多信息会让民众迷失堕落变蠢乃至丧失自由。

自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出版30年以来,历史已经证明他完全错了,乔治·奥威尔才是对的,自由的丧失,从来都是从信息源的剥夺开始,而这一剥夺必须依靠强制才能做到,动物庄园的建设者们,无不视新媒体为大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不幸的是,今天仍有众多像卡尔这样的人,一遍遍拾起波兹曼的牙慧,以愚昧大众拯救者的姿态,攻击他们刚获得的新自由。

本文作者辉格,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稿费支付及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换成@)。

罗胖曰:
事后来看——
“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基本都是错的。
比如,已经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人类的智商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断提高的。
而不是像保守主义者担心的那样,人类变得越来越浅薄、弱智。
不过,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
1.保守主义可爱。虽然屡屡犯错。
2.激进主义危险。即使常常正确。
这是20世纪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益。

改变你思维的最好故事


作者 / 雾满拦江

01

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好多知识、原理、法则。隔三岔五,还要听些道貌岸然的人生导师训诫,又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但等你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一个不开心的问题。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头——你所掌握的知识、原理、法则与道理,好像和现实的型号对不上。

掌握那么多的知识、明白那么多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呢?

02

知乎上有个网友,ID叫狗滴嘟。他一定是个奇异有趣的人,因为他讲了一个奇异有趣,很有可能会改善我们一生思维质量的好故事。

狗滴嘟说,几年前他看《正大综艺》,女主持人王雪纯到达赤道上的一个非洲国家,黝黑大地,荒凉无际,地面上有条线,写着这里是赤道。

这里是赤道,好。——可如何证明这条线,就是赤道呢?

就见一个和蔼的黑蜀黍,拎着只水桶走过来,桶里有大半桶水,上浮一只破旧的漏斗。黑蜀黍往漏斗里装了水,再从地面随手捡根小木棒,漂在漏斗里的水面上。

漏斗里的水,在流淌。

水面上的木棍,在旋转。

黑蜀黍指着漏斗里的木棍:看哦,水流形成漩涡,漩涡是逆时针的,所以这边是北半球。

原来是这样。

接下来,黑蜀黍拎桶跨过赤道线,来到另一边:你再看哦,水流仍然形成漩涡,但这时漩涡是顺时针的,所以这边是南半球。

王雪纯被这神奇的一幕惊到了,开心地在赤道线上蹦来跳去,一边跳一边不停地碎碎念: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这时候黑蜀黍把手一伸:表演完毕,付钱吧你!

——原来,黑蜀黍是靠表演这个节目,赚钱谋生。

但这钱,就该人家赚到。一个小小的实验,让你明白了如此深刻的道理,这钱花得值。难道不是吗?

好多年过去了,滴嘟同学迅速地成长,变得睿智起来。他知道了,当年电视里黑蜀黍的表演应用的原理,叫科里奥利力。由科里奥利力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在北半球,大气流动会向右偏转,南半球大气流动会向左偏转。

只不过这个力并非是多么的惊天动地,其对水流漩涡的影响,是非常非常之低,根本不足以……

总之,水流漩涡实验,必须要在严格排除干扰的条件下,才可以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黑蜀黍的表演,理论上来说不应该成功。可是人家就是成功了,为什么呢?

嘀嘟同学说,如果你还能找到那期节目,你就会发现,这个黑蜀黍,每次都很鸡贼地悄悄拨动一下那根小木棒,好让它朝着自己需要的方向转动。

这样也行?

03

早年,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其不朽名著《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啥意思呢?

我们所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与道理,其实是为了解释或推演外部世界而建立起来的数理模型。这些模型并无对错之分,有的只是适用程度与领域的大小区别。

所以,你一旦信奉某个道理,困惑就会出现。

04

以前,清华大学有个舞蹈队,都是光膀子的男生。光膀子,缠毛巾,穿粗裤,胸前绑只胸鼓,假装自己是黄土高坡的老农民,在同学们面前蹦来跳去。

跳着跳着,有个成员突然跳出队伍,去美国特拉华大学,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

博士帽还没戴上,他又跑回来了,开始创业。什么多多网,游子团,饭否,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创建的美团,之后美团网与大众点评网合并,就是时下的新美大。

当年光膀子跳舞的小男生,现在是新美大的CEO,他叫王兴。

他说:玩了这么多年,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

——所有的道理都不靠谱,包括这个道理。

05

王兴说他在硅谷,学到这样一句话:

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

——只有成长最重要,其它就是垃圾。

创业也好,人生也罢,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的,但你千万不要停下来,专注于解决问题,停下来你就上套了。

许多问题是没必要解决的,你只需要成长,成长,成长,变得足够大,足够强。这时候你扭头回看来路,就会发现,许多问题都是人生或创业的必然,是人性的自然,这些问题不可能解决,就算解决了也会出现更闹心的新问题。当你变得足够强大,这些问题或是会自然消失,或是已经不再称其为问题。

这个道理,绝对的至理名言,受用无穷,赶紧记下来……

等等,王兴老师的话还没说完。

王兴说,这个道理太好啦,太正确啦。所以,好多人或是企业,就死在这个道理上。

当年我们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好的,还有两家,拉手和窝窝,做得比我们大,跑得比我们快,处处都比我们好。可突然之间,他们那些理应随着成长而变得不重要、甚至应该消失的问题,不知受到什么刺激,哇的一声就爆发了。拉手和窝窝,立马就歇菜熄火了。

他们的成长速度足够快,但问题比他们更快。

你说这让他们哥俩儿,去哪儿说理去?

06

王兴说,现在好多人,都在说工匠精神,说专注。

雷军甚至说,互联网创业的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看看雷军这七字诀,他把高速成长放在了第四位,而排第一位的就是专注。

做人要专注,做人做事或创业,就像刀锋一样,越专注越有力量,听起来有错吗?

是没错。

但如果你信了这个,就有可能死掉,而且会死得极惨。怎么会这样?

王兴解释说:如果你把自己的业务范围设得太小,有时候会固步自封,最后你会发现你在格局上完全输了,不管多么努力都是不可能赢的。

接着王兴拿马云做例子,大概意思是说马云之所以成功,不是他做对了什么,其实马云错的比谁都多,但马云有个大的格局,大的平台。

打个比方来说,人家马云这个大格局,就如他有许多大篮子,人家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你这里可好,鸡蛋就那么几枚,非要搁一块玩专注,结果被变动的时局这么一撞,哗啦啦,你捧着满手的蛋黄蛋清,想哭都哭不出来。

所以王兴最后的结论是:人生必须要玩到足够大才行。

这就对了。

07

为什么大诗人歌德会说: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

如前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生的成长及至具体而微的创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第一个阶段是懵懂阶段。面对未知的一切,无知无识,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被动地任由自然宰割,这个叫自然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认知阶段。面对空茫之地,人们学习或创建各种数理模型,总结种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或逻辑,但这些理论体系或道理规律,并非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只是我们实在没有咒念,不得不拿这么个东西应付一下。所以,科里奥利力虽然好玩,可在赤道上观察不到。

理论也对,现实也对,可这俩货就是对不上号,这多让人上火?

笃信理论的人,就只好扭曲现实,只为了让现实与脑壳中的理论对上号。

除此之外,有些道理已经运用千年,说至理名言也不为过,但这些名言道理都有个致命的缺陷——都是用来分析错误的,无法用来分析正确。

因为人类社会或是个体的人,又或是社会行为,错误都是必然的,而正确却是偶然的。

人类很容易辨识错误,却难以辨识正确,因此人类有着喜欢对别人指手划脚的习惯,再愚钝的人,也很容易在别人身上挑出错来,随便拿出条道理往身边的人身上套,都会发现别人错到不能再错。

这就导致了人类的普遍性错觉,总感觉自己智商好高。有个最经典的错觉,企业中90%的员工,都认为自己是10%的优秀者。

这个错觉,只有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才有可能获得修正机会。

第三个阶段,就是实践阶段,于实践中总结得失。

这时候你会如新美大的王兴一样,不无惊讶的发现所有的理论全都不靠谱。唯一靠谱的,是试错、试错、再试错。

为了避免于连续性的试错中折戟沉沙灰飞烟灭,我们就需要个大的思维框架,需要大的心胸与格局,以安放我们那颗脆弱的玻璃心。

08

如果你对人生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那就对了。

——因为正确的人生,不过是一系列的试错过程。你看那志得意满的成功者,不过是他们的错误还没有爆发出来而已。并非每个人都会从高处跌下,除非你坚信自己永远正确,这样子事情才会发生。

——道理或法则,都是有价值的。有些道理甚至可以笃信终生,但所有道理的表述都不完善,甚至形成对冲,其价值就体现在我们于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与修正。唯有这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失去事业承载的坚守,不过是书呆子的执拗与愚腐。

——实践自己的人生,体谅他人的苦衷。有些人做事或行为,在我们眼中尽显古怪,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难处。至高的智慧是慈悲,最得体的表情是笑容,最适宜的心境是平和,最有教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尊重。只有当我们的心打开,思维才会变得明晰起来,甚至会在最不堪的过程中,看到人性的努力与笨拙。

——最理想状态的人生,是能够将我们的错误因比较而显得极尽微渺的大格局、大视野与大心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给我们的这些人生目标,在此前那极度严苛的时代,曾造就了王阳明、曾国藩这些非凡的智者。于今文明倡行时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执拗地非要沦为平庸之流?

人生是相对的:困难重重,那是因为思维自我局限;痛苦煎熬,那是因为心灵没有打开;行步艰难,那是因为目标太小;知道道理却不会灵活应用,那是因为人生实践不足。

智慧时代正如一列高速飙行的列车,向远方隆隆行驶。不要让那些颓废的观念,拖住我们的脚步,飞步跳上时代的快车,静坐窗前,尽赏我们人生所经的无边风景。

春花大海,日月星辰,当这些构成我们生命的主体,才会知道那拈花微笑的姿容,会赋予这世界无边的动感与灿烂。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你把这期节目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读到这篇好文章。

罗振宇: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我

各位使用“得到”的朋友大家好,我是罗胖罗振宇。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给收听这篇文章的朋友拜个年。祝你新春快乐。

新年一大早您就使用这个学习工具,您这样的人新的一年肯定过得差不了啊。我自己是有这么个习惯,每年除夕都要总结一下去年一年自己的收获,那今年既然做了这么一个App,就不敢私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自己总结过去一年,我在认知上主要有两个大收获。

第一是不要害怕自己处于矛盾的状态,有一个词我很早开始就挂在嘴边,大概是初中吧,叫“我认为”。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嘴里说出来的,从笔间写出来的都算。但是岁数越大,我知识越多,就越觉得“我认为”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很难说出口的。回头细想,能轻率地说出口关于某件事“我认为”这三个字,往往是三种情况:第一是了解的信息不够丰富全面;第二是自己持有某种偏颇的立场,是用屁股在决定脑袋;第三就是一时间受到某种特定情绪的控制。如果不是这三种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对于要评论的这件事情,其实内心里是矛盾的,在把它说出口之前,你是搞不太清楚自己的真正想法的。

电影、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记者冲上去问采访对象,关于什么什么事儿你怎么看,你的观点如何?我现在觉得我越来越害怕这样的场景。不光是记者,任何一个人冲上来问我对于某件事的看法,我觉得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和长期的思考,我真的有所谓的自己的观点吗?在发问者冲上来的那一刻,我会不会临时脱口而出一个不负责任的观点呢?

比如说去年关于美国总统的人选,我们真的有支持谁的坚定的理由吗?你看,以自己的喜好来考量,以中国的利益为基础来考量,以全人类的利益为考量,其实结论未必是一样的。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你真的想要支持谁吗?真的有记者冲到我面前、找我要一个答案的时候,我真的能决定自己的观点吗?再比如说,去年一年,经常有人在微信群里讨论乐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骂的有,夸的有,盼着它倒闭出洋相的、为它说好话的人都有,但是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发言权,因为不了解嘛,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立场。你看,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一个很真实的难题。

我觉得自己智力很正常,而且经常要发表观点,甚至是以此为业,发现自己其实对很多事没有什么观点,这个发现还是挺让我尴尬的。但是就是在去年的春节,我陪父母出去度假,在一个海滩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是王烁的文章,名字叫《第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当时,光是这个题目就把我给震惊了,原来真正明智的人是应该允许自己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中的。这个王烁是财新的总编辑,也是我知道最爱读、最能读英文著作的人,是我朋友中的一个特别智慧的人。后来我就把他请到“得到”里开设了《王烁大学问》这个专栏。

在他那篇文章当中,除了这个标题,我还看到了好几句有价值的话,一句是钱钟书先生说的,叫智慧的代价是自相矛盾。另一句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句话特重要,我给你再念一遍,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去年一年,我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结果我归结了四个对自己的要求吧。第一,任何一个问题在深思熟虑之前,要允许各种各样的角度和观点,并存于自己的头脑中。第二,不到万不得已不表态,不轻易地说出“我认为”这三个字。第三,永远不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否定性的公开表态。因为一旦否定了别人,虽然自己能够爽一下,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堵住自己看到一种价值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表态支持某一派观点了,你此后就会本能性地找出各种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另一派观点。这实际上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巨大障碍。第四就是在说出“我认为”三个字之后,因为毕竟你要说嘛,也要允许自己改主意、变结论,不要因为害怕有人嘲笑说“打脸打脸”,就停止对任何问题的重新思考。这是我去年一年的第一个大收获。

第二个认知上的收获是一句普通的鸡汤,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其实有无穷的深度。我知道这句话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但是你看我一直到40多岁,都是“奔五”的人了,我还在重新理解这句话,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去年一年我对这句话的体察又深了一层,在跨年演讲当中我也提到了。

有人就抱怨说,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比这句话说得还要悲观,就是别说你懂得那么多道理了,你就是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资源,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你看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人生的目标要追求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钱、更多的社会地位、更多的人脉,这样我就能过得更好。提升自己的目的,是让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你看这段话好像没有错吧,但是就在过去这两年,尤其是过去这一年,我身边陆陆续续有人就超越了这个阶段。钱也有了,资源也有了,人脉也有了,但是你发现他还是过得一塌糊涂。

在跨年演讲上,我讲了六七月份我一个真实的经历。那是夏天,我帮一个朋友去看房,一天看了六套豪宅,豪到什么程度啊?就是每一套的单价都在2000万以上。这也是一次机会了,就是我以一种非常突然闯入的姿态,进入了六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你会发现住在里面的人那个颓废,那种日常生活的不讲究,那个在审美上让人崩溃的那种丑陋,还有日常生活的混乱,什么上午睡到十点不起床,还在打扮,那叫一个不体面,等等等等。

那一天的那个经历对我非常震撼。这个震撼不是说,我发现有人过得不好,而是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种无力感。我不是瞧不起那些人,而是我反过来想,我知道有人正在洞若观火地这么看我呀。我平时可能觉得自己活得很不错,但是仔细一想,身材肥胖、不爱健身、贪吃、衣着随便,还爱抽烟,工作勤奋但是没有章法,兴趣范围窄小,等等,这就是我自己呀。那些生活的比我好的人看见我生活的样子,知道我过得并不好。但是这是一个难题,我要想继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会发现和资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有再多的钱又怎样。你会发现人生第一次是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地方,除了你自己能够努力提高,除了提升自身,我好像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过去我们通过向世界要资源再来达成自己成长,这个人生阶段好像就在去年,我突然意识到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

我突然意识到,“有了什么就好了”这个想法,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思维习惯。你看农民可不就是这样吗?这一年风调雨顺就好了,我粮食丰收就好了,我家要有十亩地就好了。当然这里说的农耕社会,不是说只有你是一个农民,你才会有这种思维习惯,事实上就在我身边很多创业者身上,我也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比如说,创业公司以为自己一旦做上市,就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致富,他的终点就到达了。而其实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最新处境里面,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等你真的得到你原来梦想的东西的时候,新的处境会让你更加焦虑。像英国人萧伯纳不是说过一句话嘛,人生有两处悲剧,一个是想要的东西要不到,一个是要到了。比如说,我认识的几个游戏业的大老板就是这样,按说电子游戏公司是中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这些老板或者说创业者也应该是最有幸福感的人,一年进账好多个亿,但是其实他们不是,他们无比焦虑。一方面是为这个公司有没有可持续性而焦虑,另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个行业不被理解和尊重而焦虑。

所以你看,与其给自己定什么人生目标,就是达到什么样的资源位我就好了,还不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的召唤,就是我要做一辈子什么一件事,推动世界和自我向哪个方向发展,在英文中这个东西叫“calling”,就是上天的召唤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根基。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资源、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除了更多的自律、更多的勤奋和努力,你的目标一定是越来越远。

过去一年我这两点收获,听起来都特别像心灵鸡汤,但是我自己心里知道,我的2017年会因此而不同。自我是一切的根源,通过激发自己对世界的兴趣,来建立一种更积极、更自律、更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更广泛的知识收集,和更有效率的认知升级,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满更多的矛盾、多元和可能性。但愿我们的2017都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新春快乐!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这是万维钢老师《智识分子》这本书的副标题。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许多事情没有定论,对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且这些说法可能都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面临一些互相冲突的信息,而一个人认知信念就决定了他能不能从这些冲突的信息中看到看不见的东西。

现代心理学家有一个概念,叫“认知信念”,意思是一个人对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看法。

两种认知信念:

1.简单认知信念:认为知识都是一个人孤立的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不会再改变,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个人观点一说。

2.复杂认知信念:认为知识是一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复杂体系,每个知识都和别的知识有所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演化,将来新的证据和新的论证方法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知识,所以也可以说很多知识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而应该亲自去验证知识来源是否可靠,最好自己能进行推理。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当然需要复杂的认知信念。但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人说,做人那么复杂累不累,简单点才快乐。可我要说的是,不是你想复杂就能复杂的,“智商真的是硬商”。

有研究者实验表明,拥有简单认知信念的人,对那些相互冲突的信息往往感到困惑、挫败感、焦虑,甚至厌烦,而那些拥有复杂认知信念的人,对这些相互冲突的信息更多的是好奇、兴奋和享受。那些拥有复杂认知信念的人记住的知识点更多,理解能力更强,能够对这信息进行组织归纳,甚至可以生产出新的信息,但抱有简单认知信念的人根本做不到,只有无助。

当我们面临一件棘手的事情、长时间难于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抱有简单认知信念的人总想着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可以马上药到病除,然后一劳永逸。而拥有复杂信念的人则知道把事情进行整分处理,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并且从这些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为他知道现在的问题不是原因,而只是现状,只能通过一件件拆分的小事进行深挖,才能够知道病根,才知道以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信念决定其学习能力,具体复杂认知信念的人可以在相互冲突的信息中随时获得新知,不断进步,跌代自己的认知。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具备复杂认知信念,当你亲身经历了一件真正从0到1的事情之后,尝到了复杂认知信念带来的甜头,我想,你多少会有改变的。

等我读完《智识分子》我再写写“如何做一个复杂的现代人”。当然最好你亲自去读一读,到时候一起交流交流。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敏感度

从前有个王子,立志要娶一位真正的公主,可他又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公主,就向一个女巫请教。女巫说判断真正的公主有三个标准。第一,她对所有人都有礼貌;第二,她对穷人和富人都有关爱之心;第三,她必须有非常敏感的皮肤——怎样才算敏感的皮肤呢?你在二十层床垫下面放一粒豌豆, 真正的公主睡在床上能感觉到豌豆的存在!

王子见了很多公主,都没通过三个测试,特别是没有通过豌豆测试。最后是一名女仆通过了三个测试——女仆机缘巧合之下在床上睡了一晚,但是没睡好,被二十层床垫之下的豌豆硌着了。最后王子就娶了女仆,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二十层床垫下的豌豆测试出豌豆公主,虽然是个童话故事,但从皮肤的敏感度,可以看出如何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知识=体验×敏感度,其实是指能内化为你个人能力的知识,才是你所有体验和敏感度的结果,体验代表输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敏感度,怎么理解这些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感受和记忆来处理,这就是冯友兰的那句话,读书是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只有达到“六经注我”,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这样的高水平修炼,就能达到“周郎顾曲”的境界。

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为了创新。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提出mindset心智模式这个概念,就是指一种思维模式,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据此提出创造力=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其中好奇心想像力就是心智模式。我们得出创造力=体验×敏感度×心智模式。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敏感度低了不行,高了也不好,过度拟合式的敏感,带来的不是丰富的心灵而是纠结的烦恼。这就要难得糊涂,忽略噪音。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说过: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这三种人就是让事情发生的人、看着事情发生的人,根本不知道事情发生的人。最高水平的敏感度就是“见微知著”,但这又何其难,又容易落入无法“一叶知秋”、经常“管中窥豹”的地步。



我的结论就是,多经历、少空谈、慢定论。所有以上避免一叶障目而能一叶知秋的办法,唯有积累和理性思维。

没有积累,就没有体验。无论如何,多读一些书,多走一些路,多历一些事,亲身去体验一切,永远是认识世界、形成独立判断最好的方法。体验的过程很重要,理解过程才是深刻。看透人生并不算深刻,把人生看透其实很容易,因为人生的结局都是死亡。然后运用理性思维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洞察力、锤炼批判性思维和对真善美的感知,怀抱爱心和慈悲去对待这个世界,这才是关键。

一流智商是头脑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而并行不悖

ss 更新时间: 2017-02-09 19:22 发布时间: 2017-02-09 19:22 本博文累计阅读: 82 次

F·S·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检验一流智商的标准

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要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

无碍其处世行事。

记得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最爱问大人“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单纯的意识里,世界上的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如果是好人,那他什么都是好的;如果是坏人,一定从头坏到脚。将“好人坏人”挂在嘴边让我们满足地感到自己有分辨世界的能力。

但随着在生活中慢慢长大,我们突然发现世界是一幅充满“并且”而非“或者”的画卷,黑白分明和非此即彼中间还有很多地带,“要么是……,要么是……”很难选择,非白即黑这种思维模式最容易也最不可靠,因为太过绝对、机械甚至死板。

可以说,“允许模棱两可”是一个人智慧的最高体现。人类智者如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等顶级科学家在面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时也基本是模棱两
可的态度,示意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是一半一半的:
达尔文在著名的《物种起源》最后一段中写道:“最初是造物主赋予了一些物体生命”。在他的脑中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人是进化而来,以及人可能是造物主的杰作。
爱因斯坦为批评量子力学借用上帝的权威,说“上帝不掷色子”。即上帝所安排的自然,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不会像量子力学描述的那样无序而糟糕。
霍金曾表示上帝不存在但又曾非常困惑地问过:“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谁都不知道在宇宙形端之前发生过什么,那时可能早就有了一个上帝,也可能没有。
所以,很多科学家是既探索科学真理,又保持虔诚的宗教信仰,甚至用自然科学的成就赞美上帝的全知全能,比如牛顿。

不仅在科学领域,一流的文学艺术也一定是容纳了世界和生活的暧昧美和诡谲美。诗无达诂、欲说还休中自有一种含混美。世界经典作品中最让我们唏嘘的人物不是简单用“真善美”大一统就能概括的形象,而是充满真实的人性悖论,丈量到人性中最复杂、深邃、繁丰的部分,让我们感同身受人类的心灵困境。善恶同体的人物形象往往让读者爱恨交织、看得咬牙切齿又心生悲悯,比如《飘》中亦正亦邪的魅力男人白瑞德、《死水微澜》中抛夫弃爱但有情有义的邓幺姑、《雷雨》中自私伪善、不失深情的周朴园、《霸王别姬》中风华绝代最终自我毁灭的“戏痴”程蝶衣等等,去年的火爆大戏《欢乐颂》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魔王又精灵的曲筱绡。

四种能力让你拥有一流智商
如何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自己的判断和行事呢?其实这并非科学家、艺术家、行业精英的专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一、 升级思维方式。
点状思维—线状思维—面状思维—网状思维,你目前处于哪个阶段?网状思维,顾名思义,如蛛网、棋盘般张开,如蜘蛛左右横行或如棋子跳跃。这种思维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包容性,考虑的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线条关系,而是跨平面对各簇线条的关系进行追踪,因为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多侧面的,甚至难以穷尽。比如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很多,发展问题,稳定问题,销售问题等等,问题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相互交叉,一个企业就是像一张相互交叉的网。

二、 检测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套定式思维,是根植我们意识中关于自己、别人、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和形象。如何看待是非好坏、真假对错是我们头脑中的信念、价值观、规条所决定的。事实只存在于不同人的叙述、塑造甚至炮制中,很难有绝对的真相。因此,要警觉自己的哪些信念和认知影响了哪些想法和行动,敢于跳出原有牢笼,改变头脑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行的既有认知,甚至在自我否定中建立一套自己并不习惯的程序。

三、完善自我性格。
我们多次提到“性格”是我们对于内在和外界反应的强烈“偏好”,这种倾向会影响我们对人、事、物的判断。比如骆驼型性格的人偏微观具体、严谨准确,这种特质在工作中把控品质和标准方面能发挥优势,但在对复杂事情的处理中可能陷入非黑即白,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非善即恶,不能包容过失。而海豚型性格是偏宏观抽象、用心感性的,更容易洞悉人性,移情感受,知道很多问题难以仅用绝对的是非来判断,而要考虑事物的多种可能性。

四、心存大爱。
关注人类精神困境,关切人性弱点,站在更高远广阔的视角去探讨分析复杂事情的深层次原因,以同理心探求解读背后的各种可能性,而非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轻易给对方贴否定性的结论标签。你可以不认可别人的做法,但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还要扭转刻板的认知解释,比如人类为了简化世界,概括出德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法国人浪漫等有偏差的印象。我们要克服偏见,避免绝对化。

了解你所不能理解的是学习,正视你所不能接受的是成长,承认你所不认可的是接纳,搁置你所不能忘却的是放下。多一份保留就多一份宽厚多一份智慧。

技术崇拜会带来哪些风险?

今天,机器能替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最近有本新书,叫《玻璃笼子》,书里说,在自动化、智能化普及的浪潮下,技术崇拜会给我们带来风险。

比如,很多国家都在做电子病历,给病人建立数字化的医疗档案,这样能提高看病的效率。但在这本书里,作者说美国前十几年,为了普及电子病历,花了几百亿美元,结果却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电子病历系统会自动推荐很多检查项目,有些检查项目根本没必要检查,需要手动取消,如果医生嫌麻烦没取消,就会增加很多医疗成本。

其次,电子病历档案容易被修改,但医院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医生改病历的情况经常发生。

第三,电子病历弱化了医生技能。医生不用手写病历了,描述病情的时候复制粘贴一下就行了,虽然效率提高了,但却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自动飞行系统的。原本当自动飞行系统出现故障时,飞行员必须改成手动飞行。但被自动操作惯坏了的飞行员,在手动飞行时候很容易犯错,有些还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联邦航天管理局统计了过去10年的空难事故,有三分之二都和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有关。很多调查研究发现,过度依赖自动化技术,让飞行员专业技能急剧退化,甚至“丧失了飞行技能。”

这本书里总结说,

自动化主要有两个弊端:一是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本身就有缺陷,让原来几乎不太可能出现的错误,发生的几率更高了,这让那些已经自动化的设备变得很危险;二是我们过度依赖自动化,从而降低了自身技能,分散了注意力,没办法做到安全可靠地应对突发风险。

所以,对于自动化,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而且对过度使用自动化要保持警惕。

本文源自:《玻璃笼子》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